为什么说香港和澳门的平稳回归,得益于毛主席做好的铺垫?
1997年7月1日,香港顺利回归了祖国的怀抱,结束了99年的历史。而两年后的1999年12月20日,澳门也平稳地回归了祖国,结束了100多年的殖民地历史。这一切的顺利进行,鲜为人知的是,背后得益于毛主席早在几十年前做出的战略布局。本文将带你回顾香港与澳门回归祖国的往事。
早在1949年,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陆打败国民党军队,英国驻香港的当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军事力量,香港当局感到十分恐慌,急忙向英国伦敦政府报告,请求尽快增兵。为了应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可能威胁,英国政府决定从马来西亚调派廓尔喀部队,计划将驻港兵力增至四个旅,使得驻港的英国军队人数一度达到3万多人。然而,尽管驻港兵力一度增多,英国政府也意识到,若与中国解放军对抗,其现有兵力根本无法胜任与中国对抗的任务。
为了减轻对香港的担忧,并为香港当局鼓气,英国政府指示香港当局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宣传战,重点强调英国援军的装备如何现代化,暗示如果中国人民解放军试图占领香港,将面临一场旷日持久、血流成河的战斗。此外,香港当局还提出了一项高达1.8亿元的庞大预算,其中包括加强警察力量和建立防卫军。
1949年4月21日,解放军渡江时,英国的紫石英号等四艘军舰闯入中国防区,试图阻碍渡江进程,甚至向解放军开火,然而解放军毫不犹豫地进行了反击,四艘军舰最终仓皇撤退。这一事件不仅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不再是清朝那样腐朽无能的国家,更标志着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已经走向了终结。
英国政府因此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。尽管驻港军力逐步增强,然而,英国政府并未能预见到接下来中国将如何应对。令人惊讶的是,1949年10月,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深圳布吉后,突然停滞不前,只派出少数部队维持边界秩序,这让英国政府困惑不已。
实际上,早在1949年1月,毛主席便明确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,提出了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处理原则。毛主席明确指出,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必须被取消,中国的独立解放是坚定不移的目标。而对于香港和澳门问题,毛主席认为可以暂缓解决,因为目前的时机并不成熟,同时这两个地区的特殊地位对新中国的外交与贸易有利。
1949年2月,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访问西柏坡,与毛主席商讨新中国的内外政策。毛主席表示,当前急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意义不大,反而可以利用其现有的地位,更好地促进新中国的外交与经济发展。英国政府在得知这一情况后,迅速调整了对华政策,1950年1月,英国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,并要求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,成为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。
展开全文
1956年,毛主席在八大召开前夕,亲自赴南方调研,针对港澳问题提出了长远的策略。他在广东省委的汇报会上明确指出,香港暂时不收回来更为有利,当前中国能够从香港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,因此并不急于回收。
在毛主席的领导下,中国政府制定了一个长远的方针——“长期打算、充分利用”,这一政策为香港和澳门的平稳发展提供了保障。为了支持香港的稳定与繁荣,中国政府在多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。在香港面临困难时,祖国大陆及时向香港提供日用必需品、食品、淡水、燃料等物资支持,哪怕在大陆经济困境的时期,这些供应也从未中断。
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,中国大陆向香港大量供应物资,使香港得以抑制通货膨胀、降低生产成本,并增强市场竞争力。数据显示,香港从中国大陆进口的食品比例从五六十年代的43%上升至六七十年代的50%,价格上也有显著优势,帮助香港稳定了经济形势。香港和澳门作为独特的经济体,亦在一定程度上为新中国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1972年,毛主席通过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向联合国提出要求,主张将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删除,因为这两地本就属于中国领土,虽然被英国和葡萄牙占领,但最终解决问题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事务。这一提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,1972年11月,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,正式将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删除,为中国恢复对这两地的主权铺平了道路。
毛主席对收回香港和澳门的策略早已进行过深思熟虑。1974年,毛主席与英国前首相希思会谈时,就香港的回归问题达成一致:香港将在1997年实现平稳交接。这一明确的安排为香港的回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最终,1997年,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平稳地收回了香港,宣告了这段历史的圆满结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